高考加分,一直是个敏感词,因为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这关乎学生命运和教育公平。近年来因高考加分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从今年起,全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截至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
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上,更有多地奥赛获奖者不再进入保送行列;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有的地区甚至奖励加20分。一边是大刀阔斧的瘦身、另一边却出现新的加分项目,这一轮大规模地调整会给高考带来怎样的影响?
盘点全国各地今年高考加分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此次调整涉及的多项传统加分领域,如奥数、科技、体育、艺术、少数民族等都大幅缩减了分值。例如,和去年相比,今年四川共删除了29个加分项目,另外还有17个项目缩减了加分分值。今年,北京市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也有所减少,而少数民族考生由增加10分调整为加5分。与去年相比,今年获得加分的北京考生达到11282人,减少了近3500人,降幅超过2成。
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不少学生都认为这增加了报考的公平性。作为政策调整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河北从今年高考开始,就连全国奥赛一等奖的学生以及获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的学生都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石家庄的高中毕业生们普遍表示欢迎。
学生:并不用因为这个而失落,因为加分只是对我们身体的一个肯定,而我们失去了这十分的加分,我们可以在学习文化课程再去得到这十分,它可以更加激励我们在学习中更加的努力。
学生:因为大家的起点都一样了,都是回归于课本,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很公平。
而在各界看来,今年最为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取消奥赛获奖生的保送资格。也正是随着新方案的实施,全国各地不少中学生学习奥数的热情已经降温。河南郑州某中学高二学生孙远告诉记者:“以前奥数成绩好还能在升学考试沾光,省赛区一等奖可以加20分,很有吸引力,现在奥赛省区一等奖不加分,学起来也没动力了。”
2014年的高考体育加分,各地也呈现“节制”状态,以往名目繁多的加分项被大幅砍掉。以浙江为例,体育加分从原来的32个项目削减到8项,加分赛事由200多个减为30个,并取消了“三模三电”的加分。
高考加分瘦身无疑会减少拼爹、权力乱用、钻政策空子等现象的发生,在公开、公平、公正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然而鼓励性加分的减少会不会对部分学生的特长发展产生影响呢?针对这些疑问,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分析:这会让家长和孩子平常的心态去选择兴趣爱好。尽管它不加分,但在加分之外的好多好多的空间和领域是学生可以去选择的,按兴趣去选择发展自己特长和个性的很大空间,对教育是一件好事。
为力促公平,各地都在高考加分上大刀阔斧地做着减法,可是为什么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的高考加分项目中又提到了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山东省甚至在自选项目里仅保留了“见义勇为”这一项加分。这又是出于怎样的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