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真的来了!
从2014年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高考改革试点,到2017年两地超过34万高考生迎来首次新高考,新高考已经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实施细节都与以往高考有着明显的区别。参加新高考,将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需细心规划的过程。
对于即将升入高中或已经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会参加新高考吗?
由于采用的是各地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参与实行的方式,所以不同地区的同学参与新高考的时间有所不同。
在新高考改革中,“3+3”的形式格外吸引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眼球。那么什么是“3+3”?这里,前一个“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核心考试科目,而后一个“3”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科目。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采用从7科中自选3科的形式,其他省份基本上采用的是6科中自选3科的方式。可供选择的6科(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浙江省第7科为技术),于是就将产生20种选科组合(7选3则有35种选科组合)。
相较于以往“3+×”的考试形式,“3+3”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垒,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享用”文综、理综“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转变。
我们知道,语文、数学为核心高考科目,每科为150分,开考时间是每年6月;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和语文、数学同期进行,一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总分也是150分(自2021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将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听力共50分,英语总分不变)。
而高考总分为750分,那是不是3门选考科目每门100分呢?这就不得不提等级赋分的计算方法。在这套算法中,选考各科的成绩,在学考成绩合格的基础上进行,高中学考不合格则不赋分。学考划级;选考起点赋分为0分(刚及格),满分为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赋分最终以各科“必考题70分”“学考部分”+“加试题30分”(选考部分)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
等级赋分是高考传统计分方式的一种新尝试,与此同时,以往的加分规模也在进一步收缩。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14年12月17日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指出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部分加分项目。
此后,包括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奖获奖选手、科技竞赛获奖选手、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学生,其表现将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但将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目前仍保留的加分政策包括:“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加分项目,相关政策按照取消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的规定执行;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来没有的加分项目,各省(区、市)不得新增。
在已经进行的浙江、上海新高考中,出现了由于大部分学生觉得某科目太难而导致其选考比例大幅下降的情况,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物理学科。针对这种情况,浙江省自2018年起启动了选考保障机制,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这个机制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障数量则按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需求来确定,当某科某次选考人数少于保障数量时,就会启动选考保障机制。
提到选考,我们还需要把它和学考区别开来。学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业水平考试,而选考则是在学考的基础上选择3门科目加试,而这3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将按赋分方式计入高考总成绩。从浙江省207年首次新高考的情况来看,学考科目共有13门,包括传统的9门(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加上1门技术以及音体美3门,考试的范围是必修模块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参加,成绩合格才能毕业而选考科目则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信息技术7门中自选3门。每年的4月和10月这些科目全科开考,7个科目的选考部分三年内有两次考试机会,选考成绩也是两年内有效,学生从高一就能参加选考。
由于选考已不分文理科,招生录取也不再有文理之分,而是分为普通类(分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艺术类、体育类几个大类。其中,普通类也不再分一、二、三批次,而是根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和考生高考总分,分成三段来填报志愿和录取。三段比例为实考人数的20%、60%(累计)、90%(累计)。以浙江省高考普通类招录为例,专业平行志愿设一个录取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专业志愿。抽录时直接投档到考生填报的某院校某专业(类),而不再设专业服从调剂志愿。也即是,以往的平行志愿是以分数优先、尊重志愿为原则;而专业平行志愿则在平行志愿的基础上考虑到专业优先录取,所有志愿原则上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基本不会出现不得不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情况了。
提到“两依据一参考”就不得不提另一名词“三位一体”。把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高校的自测评估成绩、高考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即所谓的“两依据一参考”,实现成长性评价和次性评价相结合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的方式。也就是说高考成绩不是决定是否录取的唯一因素。目前,广东、浙江、湖南等省份都有高校实行该模式。部分高校把三位一体与自主招生一起考核(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有单独考核的(比如浙江大学、中南大学)。那么三位一体招生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呢?第一步,初次遴选,材料报审。
学生选考的科目须与三位一体招生高校相关专业要求相对应;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学考等级要求几个A或几个B等,均需符合所报考高校的条件要求,这样才能通过审核。第二步,再次详选,综合测试。初次递选合格的考生会由高校再次遴选,测试内容和标准由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要求来定,重点测试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或专业潜质。第三步,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校根据综合素质测试情况,按招生计划一定比例确定三位一体招生入围名单,入围的考生仍须参加6月份高考。高校按已公布的招生规则和计划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三位”成绩合成综合分、择优录取。综合分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一般不低于50%。如某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中,确定按235的比例合成综合分,表示综合分中学考占20%、综合素质评价占30%、高考成绩占50%。三位一体考生还需填报提前录取院校志愿。可选报参加过考试并已入围的所或多所三位一体招生高校。由于提前录取实行传统志愿,院校志愿优先,一般填报在第一志愿会有较大的投档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