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是考生和高校之间的一次双向选择,考生“爽约”无需担责意味着双向选择的代价只能由高校一方来承担,造成了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招办主任冯杰梅说:“每一个新生‘爽约’,就意味着一个仅差一分的考生失去了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机会。从国家层面看,新生‘爽约’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则是人生道路被‘爽约’考生改变了。”
新生“爽约”造成的无形却更为长远的损失是对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诚信的伤害。曾庆梅说:“一些考生决定放弃录取机会并不会提前通知学校,使学校无法在招生时段及时作出计划调整,有些考生直到学校电话确认才表示放弃报到,还有少数考生留在录取通知书的电话一直无法打通,直接与学校失去了联系。高考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意味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高考生又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用‘爽约’的形式来完成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对青年诚信意识的建立无疑是有负面作用的。”
针对学生“爽约”现象,有专家建议,可从明确新生“爽约”责任,建立约束机制做起。
近年来,内蒙古、河南等省级招办提出,建立高校考生诚信记录体系,作为来年高校录取参考。虽然政策执行当年,两个省份的新生未报到人数均有明显下降,但很快这一政策就失去了效力。“考生今年放弃一所高校的录取名额,来年再报考另一所高校,很容易就规避了这种限制。”曾庆梅说,“诚信记录的效力不是省级教育部门可以完成的任务,有赖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
也有专家建议,考生诚信记录体系不应只限于某个高校,而应扩大到省级,甚至全国联网,从而大大提高诚信记录的效力。
还有专家建议对放弃报到的“爽约”学生降分投档。据了解,降分投档政策目前普遍存在于各地复读生的中考规定当中。例如北京市现行中考政策规定,复读学生参加中考,成绩降5分投档。还有些地方曾规定降分投档标准为20分。“降分投档是一种明确的约束机制,对其他考生也更为公平。”曾庆梅说。
无论是复读还是出国留学,大多数选择爽约的学生,目标是寻找更好的教育机会。基于此,教育部门自身应该做出哪些调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招办主任冯杰梅说,我们在一味责怪学生“爽约”的同时,也应思考学生放弃的原因,其中也不乏信息获取量少、志愿填报体系不完善、录取规则存在一定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北京京源学校高中部副校长孙清亚说,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前两天才开始思考自己想报的专业,常常不考虑自身的兴趣或特点选择当时社会最热门的专业,有的干脆是父母代为填报,这些情况都说明学校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缺失。“学校不能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还应该不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这是避免学生被录取后‘爽约’可以着力的方面。”孙清亚说。
近年来,为了提高考生和高校专业的匹配度,一些省市已经对高考招生制度作出了部分调整。例如,北京等一些省级招办实行高考“平行志愿”制度,在每一个录取批次,考生可以填报多所高校,扩大考生被心仪学校专业录取的机会。江西省出台规定,给予考生在录取前一次修改志愿的机会,从而大大增加考生与高校专业的匹配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