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和综合能力对学生而言哪个更重要?近年来,学校“唯分数论”被广为诟病,尽管各地已经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性,但因难以量化而多流于形式。今年起,我国将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部也出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细化意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并在高考招生中进行参考。综合素质一下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大众在点头称赞的同时,也在质疑执行的可行性和“掺水分”的可能性。
□新政出台
公开性公平性受争议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查重点和量化评价指标。比如,思想品德重点看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
政策推出后,变“唯分数论”为多元评价引来叫好声,也带来了家长们的疑问。在教育部进行的微访谈中,相当数量的问题都集中于此。有的家长担心综合素质评价的决定权在高校后,会出现“需要招甲同学时,就参考其综合素质评价;不想招收乙同学时,也可以综合素质不符合规定拒之门外”?有的家长则质疑这种方法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甚至有的家长质疑材料的真实性,认为难以保证素质评价公开透明。很多媒体的评论中也认为对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认为,在新政策下,高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同时,要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进行集体评议,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对于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质疑,郑富芝则认为,学生的活动和写实记录分散在三年完成,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学生选择最能充分反映自己个性特点的活动及成果进行记录,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这次改革明确规定,综合素质材料是客观的写实记录,由学生自己填写,高中教师不参与高校的评价。
面对材料真实性的质疑,教育部基础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文件规定,要对学生的写实记录及时公示,教师要签字确认,学校要审核把关。同时也将建立档案抽查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现状
档案存在“突击”完成情况
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在多年前已经提出,很多省市早已开始进行相关的评价。对此,有着多年招生经验的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认为,以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和“集中突击”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没有纳入中学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不健全,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不及时,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往往由教师“突击”完成,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得到充分展示,对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意义有限。
近年来,综合素质评价更多的在自主选拔录取中使用,高校要求考生在申请表中如实填写中学阶段的学业水平、学科特长、社会公益、文体活动等情况,之后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申请表进行详细分析。但格式不统一、名称不规范等问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给高校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大范围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难以得到有效转变。
学校将重视证明材料
北京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已有多年,并且有完善的电子平台。据了解,目前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新学期伊始的我、学期结束时的我、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个性与发展等9个方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