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哪儿去?
——鼓励企业“托底”就业,打通求学“断头路”
人往哪儿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着职业教育各项改革措施的成效。
业内人士指出,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接收职校毕业生就业,同时疏通职业教育的上升与深造渠道,是题中应有之义。
李治国介绍,在企业对口培养和接收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方面,德国模式值得参考借鉴。“德国企业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培养,是一种制度化的长效模式,正是这种结合,让德国职业教育的就业率非常可观,进而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记者了解到,德国职业教育从始至终都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进行,包括学生就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有资质,获得该资质被称为“教育企业”,这些企业约占德国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
然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我国推行起来却显得步履维艰。关键的问题在于,我国企业并不热衷于与职业院校合作。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在职业教育上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但也鲜有政策落点于鼓励企业参与其中。
姚和芳介绍,就业时,职业院校推荐学生很积极,企业接收却不热情的情况普遍存在。要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要让企业与职业学校加强合作。为此,政府先期可以出台鼓励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企业享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好处,自然会有加强校企合作的意愿,而学生的出路有了保障,生源质量就会越来越好,这样可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储朝晖、李治国等人认为,还应开辟一条深造之路,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断头路”的现状,例如,中、高职升学应衔接畅通,让职高学生也充分拥有考大学的权利等。“要让学生有畅通的上升渠道、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人们才能认可‘职业教育也是成才之路’,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