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模式上,考生既可以写成“现实评论”类的文章,例如围绕当今社会某种“感知自然的途径”,进行评论,也可以写成“寓意启发”类的文章,即提炼出一个普遍的一般的观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事例论证、正反论证等方法去证明。在文体选择上,考生既可以围绕“感知自然的途径”进行讨论,也可以抒发感情,也可以叙写与“感知自然”相关的典型事件,夹叙夹议。当然,热爱诗歌的考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因为关于“自然”的话题是适合写成诗歌的,中国古代不就有大量的关于“感知自然”的诗歌吗?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本身就包含着两种感知自然的方式,一种是审美静观,看半亩方塘,看天光云影,在云卷云舒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一种是理性认知,在清澈池水中,悟出关于读书、关于学问的道理。
在立意思维方面,考生可综合运用“定义分析”“原因分析”“价值分析”“结果分析”“措施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例如何为“感知自然”,这是定义分析;“感知自然”的好处是什么,这是价值分析;“感知自然”的局限性,这是结果分析;“如何感知自然”,这就是措施分析了。在行文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注意文章的脉络结构,最好确保段与段之间有关系,而且最好要有标志词,例如并列段落要有过渡,正反段落要有“反之”,因果段落要有“因此”,补充段落要有“当然”,这些标志词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逻辑,更是考生思维逻辑的体现。
讨论类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在“参与讨论”,作为考生,必须参与进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而不能“超然物外”,不能“高高在上”。如果本文写成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来源于多种方法的共同使用”等文章,那就等于是偏离了本次讨论的话题,即“感知自然的途径”,自然也就属于偏离题意的文章了。
总之,这样的具有“文艺性质”的材料,理科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特长,表明观点并论证,文科生可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在文章的形式方面进行开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