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快速下载App

Android&IOS
扫码后自动识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考作文 > 作文真题 > 2015年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及解析

2015-10-11 11:34 来源:格伦高考

写作立意:

1.认识自然的远与近;

2.亲近自然吧(文中应结合远与近来写);

3.要多途径感知自然;

4.到自然中去体验吧,远亦可变近;

5.借助现代科技,好好体验自然;

6.从远处亦可"体验"自然。

对于新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判断“材料类型”,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则议论类的材料,和去年的材料类型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今年高考作文的延续性的特征。对于议论类的材料,我教给学生的方法就是“提取关键词”,按照“命题作文”的思路去写。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感知自然”,核心内容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围绕这个话题去写,就应该算是符合题意的文章。

不过仔细对比,发现今年的作文和去年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去年的“老照片”,其实包含着两个相反的观点:“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在数量、记录内容、留存状况、保存记忆等方面的对比,两者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数码技术”适应了当今信息时代,所以取代了“黑白胶片”。也就是说,去年材料的话题是两个: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但是今年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感知自然”,或者说,这更像是一则“讨论类的材料”,即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将作文题目稍微变化一下,来看:

关于如何感知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而有人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有人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而有人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自然离我们的“远”“近”也不同。

这样理解的话,作文的审题立意就立刻明了了。

首先,既然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那我们首先要找到讨论的“话题”。这则材料讨论的话题是“感知自然”,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象,即“自然”,所谓自然,指的就是外在于人类活动的自在自为的自然界,这里的“自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是我们的“感知对象”,甚至是“审美对象”。二是“感知”,注意,“感知”本身就包含“感”与“知”两个含义,前者是观察、感受、体验、观赏,偏重于“感性”,后者是认识、得知、获取、知觉,偏重于“理性”。也就是说,考生写的话题一定是“感知自然”,不能是“保护自然”“开发自然”“研究自然”“破坏自然”等话题,当然也不是泛泛而谈什么“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其次,就是确定作文的“含义”,所谓“确定含义”,就是要找到与话题相关的其他关键词,比如“看”“测”“知”“说”“点”“嗅”,以及“难逾目力所及”“乐趣”“名”“性”“清香”“气息”,前者是“感知自然的途径、方法”,后者是“感知自然的结果、意义”。材料中还有一组关键词,也值得注意,即“远”和“近”,这两个词加了引号,说明其包含的意思是异常丰富的,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远与近。这里的“远”与“近”是精神心理方面的距离,而且含有辩证意味。当我们直接感受自然时,我们离自然很“近”,但是离自然之名称概念与物理性质就较“远”;当我们用认识的方式去获取了关于自然的知识时,我们离自然很“近”,但我们离真实的自然、具体的自然就很“远”。

因此,考生在立意的时候就有了三重维度:第一重是围绕“感知自然”中的“感受自然”展开,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原因,也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意义,也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具体方式,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感受自然”的局限。第二重是围绕“感知自然”中的“认知自然”展开,立意的方法与上述相同,可以谈论认知自然的意义与局限。第三重则是辩证立意,即认识到“感受”与“认知”两种途径的优点与局限,并将两种途径结合起来讨论。想获得自然之规律,譬如天气规律、花鸟树木的物理性质、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那就要采取“认知”的方式;要想在自然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心灵的慰藉、诗意的乐趣,那就要采取“感受”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不同但不对立,我们在不同的时候,目的不同,对自然的感知方式也就不同,而很多情况下,我们既需要用理性的方式去认识自然,也需要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受自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购买高考报考卡 轻松填报全靠它

联系我们

客服
电话
400-8032-868
QQ群
微信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服务号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订阅号
app下载
扫一扫下载新学涯高考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