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人陪考”到“分类招考”
“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是高考独木桥的重要标志。
虽然目前已有半数省份自主命题,但在一省区域内,无论报考高水平大学、一般高校还是专科,用的都是同一套卷子。一些老师认为,这样一个“大锅饭”,北大、清华[微博]要“吃”,高职学校也要“吃”,结果众口难调,导致很多最终走进高职大门的学生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上了本科的学生“陪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的思路,可望扭转“万人陪考”的局面。
一些高职院校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因为“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不得不面对文化水平的选拔性高考,而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能力也体现不出来,推行两类高考,实际上是为有职业教育意愿的学生减负、松绑。
本刊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采访发现,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的推进,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招生数量已不再依托高考。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说:“北京高职院校每年招生约3万人,大约25%已实现考前分流,比例还会逐步增加。”
而在产业工人需求旺盛、职业教育基础良好的广东,已经探索建立了“两种模式”的招考:选拔学术型人才的现行高考和选拔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高考。
本刊记者获悉,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加大高校招生考前分流,目前“立交桥”模式已初具雏形:一是在部分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进行自主招生考试,主要进行技能测试,中职、普通高中学生都可报考,被录取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建立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的单独考试,即“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三是部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三二分段”培养,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后两年到高职院校,以及五年一贯制的高职班。
江门市棠夏中学学生邹致熙,2013年参加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自主招生,被录取后放弃高考。邹致熙说:“我平时成绩400多分,考本科没有希望。我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公平。”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孩子的成功。这些学生提前被高职院校录取,不再参加高考,为自身更加合理的专业发展、人生定位做出了选择。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注册入学,方向正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说。
分类招考的公平,还表现在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考试方式。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等人表示,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已在一些省份、一些高校取得积极成果,高校自主测试为“分数不是最高、综合能力却很高”的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打开了通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