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日前称,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推行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两种模式。(3月23日《北京晨报》)
高考改革,民众期盼。一直以来,围绕更加合力、更加符合需要的教育模式,高考历经变革。在考卷上,从全国统一高考到到省市区多元命题;在招生上,招生名额按照地域分配;在入学比例上,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在内容上,分科与综合、英语于汉语多次调整。此次分类改革,将直接对针对大学入手,在600多所学校里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培养学生。教育部领导还表示,未来将利用市场力量办大学,学校实行股份制,教师可以到企业就职,校长可以做CEO。
高考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大,变化越来越多,改革的成效却依旧模糊。实际上,民众期盼的高考改革不仅仅是模式的改革,期盼最深的就是出彩机会的公平。一段时间以来,社会放大了应试教育,在各种考场之上唯分数是从。于是,孩子“减课”不“减负”,培训班、培优班、快慢班层出不穷,更有甚着,在高考加分政策上想办法,增添了高考的不公平。
高考最大的问题在于资源的不平衡。名校和普校不一样,大城市的和小城市不一样、东部和中西部不一样,失衡的教育资源配置让学生、企业、教师对名校趋之若鹜,资源的聚集效应又堆砌出企业的人才歧视观,难怪学生考到普通院校后“破罐子破摔”。同样,我们猜想,如果不改变资源分配的失衡,当分类高考实施后,社会就有可能对学术型的学校和学生高看一眼,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又将流于形式。
事实上,高考分类改革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高考分类改革向社会明确传达了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家长要积极转变观念,依据孩子特质选择合适的成才途径,教育孩子学用所用、用有所长;社会要给于每类孩子“出彩”的机会,既尊重学术性人才,有重视技能型人才,让各项人才发光发热;政府还需要积极向双轨制培训模式和一年多次高考模式积极迈进,探索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转变,给于孩子知识和品德的全面教育。
高考分类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社会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形成人才培养的良好风气。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