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用那句老话作为这部分总结:Practice makes perfect.
叮嘱三:成绩重要,但不是惟一;成绩虽不是惟一,但还是非常重要
在香港的大学生中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成绩非常好,但社会活动空白;另一种是社会活动超级丰富,但成绩却少得可怜之人(前任中大学生会的一个会长就因为成绩过低而遭学校开除)。真正受雇主欢迎的是双方面都强的学生。
对叮嘱的前一半在叮嘱四中还会进一步说明。这里主要阐述后一半内容。在学校,GPA无疑对于报名参加各种大型活动有很大影响。如前面提到的Work and Study in USA,还有各种实习机会,报名参加某些高级进修班,甚至转系转专业,GPA都可能成为拦住你“美好前程”的一道屏障。一般最低要求是3,一些是3.3,如果报名人多,GPA相应就会水涨船高。毕业找工作同样如此。毕业时,学院学系会根据你主修成绩GPA拉正态分布曲线,评给你相应的“毕业学位等级”,一些大企业只有看到“乙等一级”以上的荣誉学位等级才给面试机会。
用一位学姐的话作为这部分总结:只要成绩能保持在学系前10%之内就可以了,不用死命想争第一,多花一些时间丰富自己的人生。
叮嘱四:不要整天窝在宿舍“颓”,多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要只顾着娱乐休闲
来到一个陌生世界,想躲在比较安全的宿舍,不想出去,这种心理很正常。在宿舍打游戏、写博客,睡觉、看书,完全可以打发空余时间。这是你想要的大学生活吗?大多数同学回答不!。可照前几年经验看,到了大学两星期没出校门的人还挺多。
毕业后终究要走入社会。大学作为走入社会前的演练阶段,要起到过渡和缓冲作用。香港社会总体不算复杂,但由在学校享受各种支援的状态,马上走入孤身一人奋斗的情境,会有冲击。
现在回到第三条叮嘱中留下来的问题。在学习之外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上庄是一个手段。在香港的大学中,学生社团被称为“庄”,成为管理层的一员,叫“上庄”,管理层叫“庄员”。注意,并不是仅仅加入社团,而要成为管理层之一。上庄决非只有学生会一个选择。各种兴趣团体,如天文学会、棋牌学会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不是加入一个“颓庄”(即一年到头不举办活动的庄),那你一定会在其中有所收获。学会全面考虑活动可能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学会与外界打交道(如拉赞助,或是为活动进行“营销”宣传时与大众的交流),与其他庄员成为好朋友,粤语提升...
或者可以加入义工组织。不仅校内有,校外也有。我们享受了香港纳税人提供的资源,自然要回馈香港(不要认为每年缴纳的学费是被香港政府、学校“侵吞”了,香港大学生每人每年的培养成本高达20万,香港政府每年仅因一个大学生就要动用10万左右税款)。对了解香港社会现实也很有帮助。本博客圈圈主黑色了望就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详情请看http://blog.sina.com.cn/u/3e4504dc01000ada。
其他方面,短途旅行,出field trip(香港的大学常用语,中文译为“实地考察旅行”)都是很好的课外生活。不过如果仅是为了sightseeing,旅行未免有些对不起花的钱。对于商科同学,也可以看看本地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商铺的营销技术(包括陈设、广告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归结一句话,时时 “keep an eye on what you are learning and concerned about”。
不过,要注意这些活动与学业间的平衡。请你再读一遍第三条结尾的那句话。
第四条总结,让自己走出宿舍,走出校门,走入社会。
转一位毕业学姐给大家的人生规划建议:
第一年:以适应环境为主,广泛接触不同事物,结交朋友。尽量把自己沉浸到校园及社会文化中;
第二年:专心读书,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一方面多阅读,多思考,多与教授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根据兴趣参加一两项有意义活动。校园里有许多选择:义工队、天文学会、投资管理学会等,各适其适,从中还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三年:初步确定毕业后的方向。想往欧美升学的同学,应该着手准备GRE、IELTS、GMAT、TOEFL等考试,也可以找教授寻求意见;希望工作的同学争取多些实习培训经验,世界500强公司是很好的选择。
第四年:勇往直前,全力冲刺。找工作不能有侥幸心理,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喜好、强项及限制,在面试中累积经验。要到外地升学的同学更要稳扎稳打地把重要的考试都把握住。
叮嘱五:不要忽视了“人脉资源”。
与内地比较,香港处理公事“关系”不太重要,不管是谁,只要他负责掌管,就要平等对待。这里的“人脉资源”并不是指利用职务之便为你开后门。举例说明我想表达的意思。
第一例:有个学长,上学期修了本校财务学著名教授郎咸平的一门课,他的课要求做一个大型project(研究计划),这位学长和郎教授反复商讨,被“发回重审”五六次后,终于做出让郎教授满意的出来。最新消息说郎教授已将他的最后论文推荐到某知名杂志发表(这一举动用处多大,大家应该了解)。
第二例:一个已毕业的学长,到某家公司应聘时,以某种方式提到与郎咸平交情不错(对不起,又是郎咸平,本人还是对中大商学院比较熟悉一些);应聘公司说,如果你能请郎教授出来和我们共进晚餐,这份工作一定给你。结果郎教授答应了这个请求。后来故事发展就顺理成章了。(这个例子是听学姐说的,她说是郎教授亲口说的)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