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自主招生专业简介
我校2017年共有12个专业(类、方向)参加自主招生,软件工程以外的专业均为大类招生,入校后依据学生意愿、专业规模和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各专业简要介绍如下: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为大类招生专业,可选择专业包括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始建于1909年,历经百年,是国内通信与信息工程领域知名的老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2012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贯彻国际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目标培养理念,依据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公共和专业通信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
本专业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电磁兼容”国家级认证实验室、“教育部全光网与现代通信网”重点开放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平台,以及与知名网络运营和通信设备制造商等领域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为造就综合素质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适应教学对外开放的趋势,设置了“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试点班”、“通信工程专业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和“通信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旨在以优势学科与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多种特色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人尽其才的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理论和专业基础宽厚、实践能力过硬、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有竞争创业精神等不同素质上各具优势的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型等不同特色的优秀科研、工程与技术管理人才。
课程设计上注重为学生建立系统深入、专业视野开阔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网理论基础、光通信基础、无线通信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程;信息论基础、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DSP系统、嵌入式系统、EDA等新技术实验课程;以及光通信、无线通信、网络通信和信息安全4个特色方向专业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类专业竞赛,促进学生发展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根据行业需求,强化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以及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以及终身学习等非技术能力。针对特色培养模式,为本硕连读试点班学生配备科研导师,提供科研训练;为理科实验班学生强化数理基础的培养,并提供偏重应用基础研究的指导老师;为国际班提供主要课程的全英文教学,设立多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涉及通信运营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电子信息类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学生毕业后可报考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2.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铁路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工程人才。
本专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围绕着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等方面展开,以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控制等领域为学科基础,2010年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的特色方向分为“铁路方向”和“城轨方向”。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经典控制理论、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铁道(城轨)信号基础、铁路(城轨)列车运行控制技术、铁路(城轨)车站信号自动控制、铁路(城轨)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等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图学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训练、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工程与社会系列讲座、电工技术等工程基础课;DSP系统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EDA系统课程设计等新技术实验课程;以及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还可参加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类专业竞赛,促进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涉及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信号类生产企业与技术研发单位、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优秀学生直接保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学生亦可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
3.自动化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铁路运输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工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筹学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智能控制、现代交通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等专业课程;工程图学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训练、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工程与社会系列讲座、电工技术等工程基础课;DSP系统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EDA系统课程设计等新技术实验课程;以及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还可参加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类专业竞赛,促进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涉及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自动控制类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先进技术研发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优秀学生直接保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学生亦可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
4.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在学院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培养基础深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本专业贯彻国际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目标培养理念,依据信息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培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公共和电子专业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具体而言,电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电路与系统分析、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从事信号与信息的分析及处理、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以及技术开发等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电子工程系、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平台,拥有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的专业实验室以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各专业公共知识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先进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电子科学技术”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优良环境。
学生在校期间,除公共基础课外,还将学习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基础、微波技术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信号检测与传感器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无线通信基础等,此外还开设了有关通信、信息、控制和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课程。
毕业生适合在电子信息类高科技行业诸如信息、计算机、通信、控制、生物医学仪器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亦可报考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
计算机类专业简介
计算机类为大类招生专业,可选择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院最主要的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注重开拓学生视野,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环境。本专业建有专用于本科教学的综合实验室,除进行常规实验外,还提供特色专业所需的实践与创新平台。
学生在校期间,除基础课外,还要学习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同时还安排有若干工程实践类和理论研究类课程。本专业设有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特色专业方向,学生可按兴趣选择学习。
本专业拥有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可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计算机和“互联网+”无处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无限宽阔的就业前景。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是铁路行业在全国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它是将计算机理论、轨道交通和铁路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方向。该方向有完善的实践体系,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对“一带一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学生能够掌握坚实的计算机与轨道交通基础知识,具有信息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及实施等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引领轨道交通信息技术与管理发展的潜质和国际竞争力。该专业方向2010年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两年专业基础教育、两年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教育,所学特色课程包括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通信与控制基础、铁路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等,并以铁路信息技术的实际项目为载体,深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企业实习基地参与实践和项目研发,培养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
3、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一门国家重点发展的多学科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与政府、国防、金融、制造、商业等部门和行业密切相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政府、国防、金融、通讯、互联网等部门和行业相关的信息安全科技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除公共基础课外,还学习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密码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等专业主干课程。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开设了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恶意代码防范、入侵检测、智能卡安全技术、计算机取证、信息安全综合实践等。学生还将参加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与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种实践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及信息安全类相关竞赛。
本专业的特色是在坚实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素质培养的基础之上,加强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的专门训练。本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利用学院专门用于本科教学的计算机综合实验室,还可以利用专门的信息安全实验室,开展密码学、网络攻防、恶意代码防范以及授权与访问控制等方面的实验。
学生毕业后,不仅能从事信息安全领域,也能从事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特色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在政府部门、IT行业、研究所、高校、银行、财税、公安、保密等信息安全领域工作。近三年来50%以上的毕业生继续攻读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及出国深造。
4、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物联网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与集成、物联网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了解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具有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等特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教育部创新团队,具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知名教授,教师从事物联网技术与信息处理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承担大量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外,还要学习物联网架构与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无线传感网、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学生还将参加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与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种实践环节。
优秀毕业生可直接保送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可通过全国统考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深造,或选择就业,在物联网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从事物联网工程有关的规划、研究、设计、管理与产品开发等工作。
5、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完美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在欧美是最具潜力和高薪的专业之一,智慧医疗和可穿戴设备是各大IT公司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专业发展潜力巨大。本专业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突出医学信息与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医学信息检测、处理和应用为专业特色,培养医学信息技术、电子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就业面向医疗技术公司、大型医院、医疗卫生管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相关领域。深造率高,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学生可以参加3+2项目获得交大本科和国外硕士学位。
6、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专业是国家保密工作急需的新兴专业,集技术、管理、法律、人文等多学科领域的新型交叉性学科,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保密领域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系统地掌握保密技术、保密管理、保密法规与专业知识,政治思想过硬、具有良好的保密业务素质、突出的创新意识、机智的适应能力,懂法律、善管理、重技术的复合型保密专业技术人才。缓解目前保密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