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快速下载App

Android&IOS
扫码后自动识别

福建

2014-01-02 14:44 来源:格伦教育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现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

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除了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等人文景观。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

地理位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属于中国华东地区或华南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福建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地形地势

福建位于平潭中国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 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省内城市间往来在过去往往要经水路来达成。有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气候条件

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冬季温暖,1月沿海平均气温7-10℃,山区6-8℃。夏季炎热,平均气温20-39,并多台风。无霜期内陆260-300天 ,闽东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其他地区可一年两熟,适宜种植水稻和茶树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雨季和干季;3-6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风季,降水量较多,年际变化极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10月至次年2月为,降水较少。年日照时数为1700-2300小时。沿海及岛屿地区有效风能达2500-6500千瓦时/平方米。风能和台湾海峡油气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水力资源

主要河流有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由于降水丰沛,福建省河川年径流量达1168亿立方米(闽江水量超过黄河)。多数河流落差大且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达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36万千瓦。沿海平均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千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

该省东南面对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之间,平均宽180公里),海岸线曲折,虽然海岸线直线长度为535公里,但曲线长度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8.3%。曲折的海岸线也形成了众多的海湾,如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湄洲湾、东山湾等,而重要的海港有沙埕港、三都澳、福州港、厦门港。沿海的岛屿共1404个,总面积约为1200多平方公里。

森林资源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首位。林地面积617.9万公顷,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及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

矿产资源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旅游景区

“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的鲜明特色。都说,到了福州不去鼓山等于没到福州。福州籍著名诗人陈运和写诗《鼓山》---当地第一奇观:“敲不响的鼓山仍吸引宾客来往  瞧不够的名胜仍常生锦绣文章”、“钻入古木参天的绿荫寻找游记的标题  迈出大雄宝殿的香火遇见诗歌的灵感”。除此,还有迷人的武夷仙境、浪漫的鼓浪琴岛、神圣的妈祖朝觐、奇特的水上丹霞、动人的惠女风采、神奇的客家土楼、光辉的古田会址、悠久的昙石山文化、神秘的白水洋奇观、壮美的滨海火山构成了福建独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品牌。

特产

福州特产:寿山石、牛角梳、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芦柑、荔枝、天宝香蕉、龙眼、平和蜜柚、菠萝等“七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布袋戏等。

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竹笋

三明特产:宁化老鼠干,沙县板鸭、沙县小吃、大田高山茶、武陵糟兔、明溪金线莲、丹霞陶艺、海棠砚、茶油、红菇、黄椒、茶树菇等。

交通

航空

福建共拥有6个机场与南航下属的厦门航空公司。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4E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FOC)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4E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XMN)规划在大嶝岛建设厦门第二机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4D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JJN)2009年升格为国际机场)

南平市武夷山机场(4C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WUS)

龙岩连城机场(4C级跑道一条,IATA呼号LCX)

三明沙县机场(在建)

公路

【国道】

经过福建省的国道共有7条:104国道、316国道、319国道、324国道、020国道、205国道、010国道。

【省道】

建有17条省道:301省道、302省道、303省道、304省道、305省道、306省道、307省道、201省道、202省道、203省道、204省道、205省道、206省道、207省道、208省道。

【高速公路】

福建省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达2237公里,实现了各设区市到省会福州“四小时交通经济圈”。年底前将集中动工建设11个项目,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逾2700公里。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力争达3500公里。争取在2015年通车里程达5500公里,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网。

截止2012年,福建省已建或在建的高速公路有:泉厦高速、厦安高速、福厦高速、福泉高速、罗长高速、漳龙高速、漳诏高速、福宁高速、福银高速、长乐机场高速、龙长高速、京台高速、泉三高速、厦沙高速、永宁高速、永武高速等。

铁路

1950年代起,由于地形多山并长期处于战备状态,福建铁路发展步履艰难。21世纪头以来,按照“构筑高速铁路,加强出海通道,贯通区域线路,完善海西路网”的总体思路福建第一条高速铁路——福厦铁路,海峡西岸经济区将着力构建“三纵六横九环”的海峡铁路网。按照规划福建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6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在10个以上,将形成九个设区市的快速铁路环线,相邻设区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福建省所有县(市、区)一小时内上快速铁路。一个系统、完善、先进的海峡西岸铁路网将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到2015年福建福建省铁路网规模争取达到4800公里,届时,福建的交通将更加方便快捷。

截止2012年,福建省已建与在建铁路有:峰福铁路、鹰厦铁路、赣龙铁路、梅坎铁路、漳泉铁路、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铁路、向莆高速铁路(在建)、合福高速铁路(在建)、厦深铁路(在建)、南三龙快速铁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铁路(在建)、龙厦铁路-赣龙铁路复线(在建)、衢宁铁路(在建)、长泉铁路等。

水运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3245公里。福建海岸线资源居全国之最,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世界港口前二十强——厦门港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福建省共有生产性泊位5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8个,福建省港口通过能力1.4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571万标箱。开辟36条国际班轮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拥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石狮港、宁德港、漳州港和莆田港等港口。厦门港2009年以468万标箱的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第19位,保持世界前20强。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开展直接往来。

到2012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年 吞吐量将突破4亿吨,其中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1500万标箱,形成厦门、福州、泉州三个亿吨大港。

民族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097361人,占97.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96855人,占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长5.75%;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长37.37%。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人,占福建省总人口的1.7%。其中:畲族人口37.51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4.3%,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9%,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0.98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8.8%;高山族人口477人,约为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是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市、区)19个,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50个,有18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7个,回族乡1个)和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555个少数民族村。

名称由来

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的简称和别称。“闽”是最原始的名称。《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闽为蛮之别种,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八闽作为福建的别称,是经唐、宋、元、明逐渐演化而来。

“福建”这一称呼源自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政府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今建瓯市)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福建简称的另一公认的说法是:古闽人以蛇为图腾崇拜,常将蛇奉于家里,闽字门是声旁,里面这个虫字是念做huǐ(虺)”,是蛇的意思。蛇在古闽人中是他们的图腾。故上报朝廷地名时,就造出了“闽”字,即,“门”:家内;“虫”:蛇;“闽”:把蛇供养在家里的意思。而在厦门一带则把“虫”译为龙,在厦门岛内的白鹭洲公园里还有“闽”字的大型石雕,其中就把“虫”译为“龙”。

历史沿革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唐朝中期,“开漳圣王”陈元光开发福建,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福建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福建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000年底,福建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蔡襄、黄道周,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俞大猷,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

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

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福建省行政区划变迁(41张)

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最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官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性官员,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官员。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建行省长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时,最高长官为宣慰使。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军事最高长官为都元帅。

厦门明初,福建仍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福建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司主要官员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福建省刑狱。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官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与之并行的还设有镇守和镇守总兵官。明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地方监管,经常派官员到地方办事并视察监督。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太监、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军政长官为镇守和总督。“三藩之乱”后,废镇守耿精忠,以后不复设。福建和浙江为一大区,设闽浙总督统管两省军政。巡抚为福建省最高军政长官,下设布政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布政使品级与巡抚相同,为从二品官,但职权仅限于掌管民政和财政。还设按察使掌管福建省司法。因旗兵驻扎福建,清时设驻防福州大臣(福建将军)统管,为从一品,与总督品位相同,但职权远不如总督。汉族兵为绿营,其福建省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福建省先设提督,后分设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分管陆军和水师。光绪三十年(1904年)撤水师提督,设提督总管全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购买高考报考卡 轻松填报全靠它

联系我们

客服
电话
400-8032-868
QQ群
微信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服务号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订阅号
app下载
扫一扫下载新学涯高考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