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量尖子生弃考
而在城市,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放弃国内高考,直接申请国外高校。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高中毕业生的留洋队伍,已不仅仅是原来大家认为的“差等生”,而是有相当多的尖子生加入。
广东实验中学高一学生胡岚翔,去年中考获得728分(总分810分)的高分,但经过与父母慎重考虑,最终选择并考上该校的国际课程班,立志将来到国外上大学。
这种情况在一些有名的高中已经非常突出。
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告诉本刊记者:“今年360多名应届毕业生,超过25%的学生申请海外大学,其中一半去的是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中,出国优秀生的比例平均约10%~20%,高的甚至达到30%~40%。如果再加上名校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一些名校出国的优秀生比例已经超过50%。
广东实验中学副校长全汉炎说,今年高三毕业生1100名,其中300多名选择申请海外大学,其中包括4名成绩排在年级前十名的尖子生。
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方健文介绍,学校每年400名高中毕业生中,大约1/3选择上海外大学,这还不包括每年国际班的120名学生。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说,学校每年400名毕业生中,大约10%选择上海外大学,其中一些孩子综合能力十分优秀。比如有一个姓孙的学生,分数在学校不是最高,但能编英语剧本,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和社团,被哈佛大学录走。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一项调查显示,有出国意向的高中生里,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占67%),其次是“增强职业竞争力”(占38%),理由为“逃离国内升学压力”的仅占19%。
学者认为,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出国热”、“国际班”很大程度上并非功利驱使,而是学生和家长理性思考后的更高需求。他们介绍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条件,人们就有意愿在世界范围寻找优质教育,这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中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供不应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加剧了这一趋势。
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每年招生100万左右,仅占招生总量约1/9,学生选择高校是“吃饱容易吃好难”。与此同时,现有教育和考试模式过于严厉和统一,没有做到因材招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也使不少学生转而选择国外高等教育。
此外,死板、固化的基础教育也形成某种“挤出效应”。武汉七一中学九年级学生家长王丽娜告诉本刊记者:“看着孩子桌上堆得一年比一年高的教辅,做作业到深更半夜,没有锻炼、阅读和娱乐,只是一味忙着那几本课本,我不停地问自己,这种教育真对孩子成长有益吗?”
王丽娜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为孩子筹划出国读高中的有关事宜。
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倪江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已经站到了与国际教育同台竞争的舞台。“这些家庭和学生的选择,是在‘用脚投票’,倒逼我们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考制度,必须与国际接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