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扩大招生自主权”这两点被认为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核心,但也是“难啃的骨头”。而记者深入采访发现,针对这两个“深水区”,不少高校领导人认为办学自主权真正“落地高校”仍需时日。他们认为,政府将如何放权?多大程度地放权?这些都急需明确。
焦点1 扩大招生自主权陷入“两难”
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在省核定的总体办学规模基础上,自主确定和调整年度本专科招生计划。不过采访中,试点的6所高校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出要实现招生计划自主设定仍是“困难重重”。
汕大招生办主任曾锐认为,目前高校在自主招生上处于一种“两难的局面”。“首先,在当前的体制下,学校是很难去制定自主招生计划,我们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许可前提下,才能做相应的变化。其次,从社会环境,没有一个适合氛围,社会的诚信危机以及对招生制度的误解,导致大多数家长、考生和老师,都觉得如果高校有太多的招生自主权的话,容易滋生腐败或不公平”。
而另一所试点高校招生办的负责人同样表示,因为人大自主招生黑幕曝光以后,主管部门对自招限制会更加收紧,“这也打消了一些学校的念头”。
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要握住“招生自主权”同样不易。“比如招生计划的自主设定能到何种程度,还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是首尝“螃蟹”,招生方式改革难以一下实现大转弯,出台也还需一个过渡期,从试点部分专业开始。
焦点2 政府能否放权是关键
扰攘多年的“去行政化改革”一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美人下。”就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教育部已经牵头调研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并将起草相关意见送交中央审批。据悉,针对学校、研究机构等,都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而这也为广东高校的去行政化指明了方向。从试点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一些成效,但采访中,高校负责人均坦言,去行政化的关键还在于这“放权”二字。
记者采访发现,顺德职院能够教师待遇自定,自主设置校内机构均得益于顺德区政府舍得“放权”。实际上,南科大办学之初最有影响力的办学方针便是“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然而3年来,去行政化之路走得异常艰苦。
“去行政化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全国一起才行,光一个大学局部来做是很辛苦的。”南科大朱清时感慨,落实高校自主权的核心和关键是政府放权。“高校都是政府办的,能否放权,不是光靠一两个文件”。
在他看来,包括招生自主权在内的各项办学自主权要“落地高校”,在较长时间内还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景。“比如教师的工资待遇,内地高校比香港高校低很多,学校是否有自主权,来决定教师的工资待遇,这就是办学自主权的重要体现。但现实情况是国家教育经费办校,那么如果待遇自定,政府是否能放心?”
广外校长仲伟和则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办学自主权算是“带着镣铐在跳舞”。“比如人事体制改革是现代大学建设一个核心,但人事权不仅是教育厅,而且是人事厅的部分,是否应一起下放。评审,用人进人,这有一些能突破却没突破的地方,有一些壁垒没完全打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