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快速下载App

Android&IOS
扫码后自动识别

时评:改“三本”为职业教育是个好建议吗?

2014-03-11 16:22 来源:现代教育报

近日,在全国两会分会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一席话引爆了会场。她说:“总理在报告里说要创造就业岗位。但我认为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为此,她举例说,在今年春节的一次城乡联动招聘会上,参展的682家企业有35000个岗位虚席以待,而前来求职的人仅约10000名。因此,她建议国家取消“三本”招生,并将该部分计划划入职业教育。

且不说,陈代表“改‘三本’为职业教育”是不是一个好建议,单说把“三本”院校更改为高职后,是否一定能缓解用工荒呢?恐怕未必。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近年来每到招生季节,高职院校发愁的不是人满为患,而恰恰是招不到人,是屡屡遭遇到的生源危机。正因如此,教育部才出台相关文件,引导和推动本科院校压缩或停招专科生,目的也是向高职院校释放更多生源。为此,福建、辽宁等省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比如福建就已出台《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高校加快退出高职教育。从2014年起,重点建设高校除特殊需求外,不再安排高职教育招生计划。

对比后不难发现,此次陈丽芬代表的取消“三本”改为职业学校的建议,和教育部的要求以及福建辽宁等省的做法如出一辙。前者是关闭“三本”院校的大门,后者是关闭重点建设高校的大门,其目的,无非都是希望把百万(据统计,2012年三本院校学生有120余万人)的考生赶进职业学校的大门中去。这种依靠政策强行“引导”的做法,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仅仅依靠外部力量去推动,而不想方设法去激发业职业院校自身的潜力和增强其吸引力的话,其招生之路恐怕只会越走越窄。

职业院校遭遇生源危机,原因很多:传统观念、用人机制、待遇、晋升等,有些甚至涉及社会问题,如学者朱永新就说过:“如果社会不同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是那么大,社会地位差距不是那么大,那可能就会好很多。”但这些并不是职业教育无所作为的理由。

职业教育有没有吸引力,说到底还是看能否为企业培养出他们迫切需要的有真正技能的人才,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对接——遗憾的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决策却出现了偏差。

世界上职业教育做得最好的是德国,他们的职业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共办,学生每周5天中有3天是在有政府批准资质的企业学习。国家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企业,企业每完成一个学生的培训就从政府获得一份钱,这样,学生与就业的关系就理顺了。而反观我国的做法,却是把钱直接投给了学校,其结果:一是没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二则也没有顺利实现学生与就业的直接对接。这不能不让人反思。

当面对职校生源危机和企业用工荒时,不从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入手,不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更不反思相关的政策,而是信手挥舞起“驱赶”的大棒,说轻点是无知,说重点还是育人观念出了问题。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无辜的学生来硬的,见不见效且不说,“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哪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购买高考报考卡 轻松填报全靠它

联系我们

客服
电话
400-8032-868
QQ群
微信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服务号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订阅号
app下载
扫一扫下载新学涯高考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