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看来,“奥赛”是通往名校的“捷径”。不过从2014年起,数学等五门学科奥赛的省级获奖学生不再拥有保送资格。这一改革使得保送生名额大幅减少,但能否根治奥赛的“功利顽疾”,引发了社会新的讨论
从一个省有200多人可保送到全国只有200多人可保送
据了解,“奥赛”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等五个学科竞赛。依照最初设计,这属于课外活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随着“‘奥赛’获奖即可保送”政策的出台,“奥赛”开始被一些学校和家长扭曲为“必修”类的学习。
为了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教育部出台新规,从2014年开始,只有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方可获得高校保送资格,并需要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调整之前,5个学科的竞赛加起来,一个省就有200多人可以保送。政策调整后,具有保送资格的人数,全国只有200多人。”浙江一所知名高中的“奥赛”辅导老师说。
由于“奥赛”类高考保送生名额大幅减少,高中“奥赛”的报名热度急剧“降温”,在浙江,某一学科的“奥赛”报名人数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滑。
高校是否认可“奥赛”奖牌含金量是关键
不过,在一些学校,学生参加的热度不减反增。如杭州第二中学在10月底的2013年全国物理竞赛中拿下了“史上最优”成绩——53枚金牌中独揽5枚,并包揽总分前三甲。5名学生也因此都获得了北京大学保送资格。
“我们对待学科竞赛的态度一贯是‘不将奥赛与升学关联’,所以‘潮退人不退’,学生只要有兴趣就参加。”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功利性太强的参赛动机,对“奥赛”自身发展也是很不利的。政策调整后,有兴趣学“奥赛”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存功利心理的会自然放弃。
另有观点认为,取消保送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但现在自主招生的决定权都在高校,只要高校还认可“奥赛”奖牌的含金量,学生参加“奥赛”的热情就不会受影响。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因材施教”是教育应有的胸怀。高中教育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学有余力,甚至是“吃不饱”的学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培养,并通过什么方式将其选拔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破解“钱学森之问”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加高校创新人才储备、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