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快速下载App

Android&IOS
扫码后自动识别

台湾地区文化教育生活详解

2014-05-08 13:32 来源:网络资源

文化民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外来影响

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下,台湾省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日常用语、地名命名、生活习俗等均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21世纪初日本的流行文化也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西方殖民和传教者的推广使其对台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现代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则成为台湾教育改革的楷模,而现代台湾的政治改革也充分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饮食

炎热的气候使得台湾的饮食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是台湾菜烹调的重点,不论炖、炒、蒸或水煮,都趋于清淡,且喜以沾料调味。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台湾烹饪风格传承了闽菜“汤汤水水,精于调味”的特色,羹汤类菜肴向来是台湾式宴席的主角之一。

台湾有牛肉面、担仔面、卤肉饭、臭豆腐、贡丸汤、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风味小吃,而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驻足品尝。

文学

明清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台湾古典汉文学。日据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妄图消灭中华文化,汉语文学的创作受到侵略者压制。1950、60年代,台湾盛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王蓝、姜贵和司马中原等。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21世纪初,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戏剧

日据时期,台湾传统戏剧广受欢迎。二战之后,早期在台湾当局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京剧与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音乐

日据时期,台湾开始有唱片和流行歌曲的出版。战后初期,闽南语歌曲一度流行。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汉语普通话流行歌曲和欧美音乐传唱一时。1970年代,风格清新的台湾校园民谣风行一时。同一时期,闽南语流行乐坛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即汉语普通话)老歌风靡亚洲,当时的台北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引领着其发展的潮流。

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后,一批描绘台湾社会百态、百姓生活的歌曲广受欢迎,并引发知识分子的共鸣。1990年代以来,闽南语歌曲风格渐趋多元活泼。随着冷战结束,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大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陆、香港和新马歌手的曲风传入台湾,北京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进入21世纪,台湾流行音乐人更多地呈现国际化趋向,音乐创作风格逐渐多元化、个性化,“中国风”等音乐曲风令人耳目一新。

民族

台湾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主要有汉族、高山族等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98%,[98]高山族占总人口不到2%,约50万人[99-100]。汉族人口中,1945年前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在台湾又称“本省人”)占汉族人口的81%~91%,1945年后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在台湾又称“外省人”)占汉族人口的7%~10%。1945年前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以福建人和广东人为两大分支,其中近80%祖籍福建,以漳州、泉州人为最多,近20%祖籍广东,以梅州、潮州人为最多。

语言文字

台湾人普遍使用汉语普通话和繁体中文,另外比较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客家语和台湾高山族语言。由于台湾当局和民间重视英语教育,且台湾曾长期沦为日本殖民地,深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贻害,许多台湾老人普遍可使用日语,所以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与日语。

台湾汉字拼音使用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外文音译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玛拼音,至今台湾的人名及地名的英语音译大多沿用此拼音法。2008年,台湾宣布将译音标准改为汉语拼音,如今台湾县级以下行政区划英文译名均使用汉语拼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购买高考报考卡 轻松填报全靠它

联系我们

客服
电话
400-8032-868
QQ群
微信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服务号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订阅号
app下载
扫一扫下载新学涯高考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