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快速下载App

Android&IOS
扫码后自动识别

格伦高中学业规划系统,格伦高考网
您当前的位置:格伦教育 > 格伦高考 > 高考真题 > 2009年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http://www.gelunjiaoyu.com 2013-12-16 15:37 来源:格伦高考网综合整理

试题1答案:

(1)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分析时要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完第(1)段,我们会发现“一隅之见”应与第四句中的“方向与立场”和第八句中的“方法与立场”有关,再结合本段画线后所举事例理解“死抱”的含义(与所举事例恰恰相反),即可概括出答案。

(2)D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本文阐述的是“专家与通人”,而不是D项所说的“强调……”。所以答案选D项。

(3)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材料中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论述性的文字,探求材料与作者观点态度之间复杂的关系。解答此题可依据本段第一、二句话概括出答案。

(4)选(2)。“真正的精通”与“作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运用的能力。选(2)。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和句间的关系来判断。

(5)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清晰把握,然后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要注意准确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点。

(6)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准确理解“通人”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所选人物的事迹整理成答案。也可以根据第(1)段所举牛顿和达尔文的事例的句子进行改造。

试题2答案:

(1)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而理解其内容。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北方冰雪的特点。

(2)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

解析:本题也是考查对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故乡思念你”,这是作者主客倒置的写法,其实还是等于说“你思念故乡”。

(3)CF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本题所列六个选项,都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A项中的“沙沙沙”不是作者的听觉。B项中作者并没有欣赏“润物细无声”,文中作者对“无声”“不能接受”。C项正确。D项中的“手热”“手冷”在文中指手艺的熟练与否。E项中“一动一静”错。F项正确。

(4)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描写映山红的语句,再从空间和时间上分类。文中描写映山红的语段是第(11)段,空间上写了北方与南方,时间上写了映山红开花的过程。

(5)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在文学作品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文中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的语句,再去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去揣摩。如第(5)段中落叶归根之思、第(6)段中“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以及第(11)段对映山红的回忆和(12)段渴望见到映山红的心情,无不流露了作者对故乡及少年生活的怀念,在艰苦岁月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报国之情。

(6)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意义阅读,其实质是直接考查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类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本文与《故都的秋》虽然都写了南北景象,但其用意不同,本文目的是思念江南,而《故都的秋》要表达的是对北国之秋的喜爱。

试题3答案:

(1)发愤忘食 (2)所以游目骋怀 (3)阴晴众壑殊 (4)暮霭沉沉楚天阔 (5)往来翕忽 (6)横看成岭侧成峰 (7)铜雀春深锁二乔 (8)清词丽句必为邻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代诗文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的句子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默写时看清题干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试题4答案:

(1)香山居士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概括能力。颔联写的不是清晨的兴旺之景,而是早起的意思,所以B项错。

(3)“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试题5答案:

(1)1)随便 2)详细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解答时不仅要了解该词语的义项,更要结合语境合理地解释该词语的意义。“漫”的基本字义有:(1)水过满,四外流出,漾出来;(2)淹没;(3)满,遍,到处都是;(4)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该词在本句中应是第四个义项。“备”的基本字义有:(1)完全,应有的都有了;(2)事先安排好;(3)设施。该词在本句中应是第一个义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通假字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语境理解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是否是通假字。A项“没”通“殁”,B项不是通假字,C项“辟”通“避”,D项“辩”通“辨”。故选B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A项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介词,把。B项前一个“而”,连词,表顺接;后一个“而”,连词,表因果; C项两个“为”均为动词,是;D项前一个“其”,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代词,他们。故选C项。

(4)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

(5)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对比,侧面说明了沈周的影响力及其品质。

(6)沈周不喜欢热闹喧嚣的地方,素爱山林,欲行孝道。

解析:本题考查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本题需要联系全文,抓住关键信息,概括沈周隐逸的原因。

试题6答案:

(1)1)使……干燥 2)草率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解答时不仅要了解该词语的义项,更要结合语境合理地解释该词语的意义。(1)句中的“干”应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干燥;(2)句中“苟”的基本字义:姑且,暂且:~安,~延残喘,~且;马虎,随便:~得,~合,不敢~同;如果,假使:~非其人,“~富贵,无相忘”。此处应是第二个义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注意句中“名”的活用,应是名词用作动词,作地名。第二句是省略句,“以(之)名地”。故选B项。

(3)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在理解说明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

(4)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本题需要联系全文,抓住关键信息概括。

(5)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这个句子的科学性和文学性。科学性指所介绍事物桂枝、桂肉的特性,文学性则指其在语言方面的文采。

试题7答案: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作文题的材料是介绍郑板桥的书法特点。仔细阅读这则材料,不难选取写作角度。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成为“板桥体”,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个性,与众不同,自成一体。根据这一点我们可选择“创新——生存的根本”“亮出你自己”“整体美、和谐美”“美来自深邃的内涵”等角度去立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客服中心
400-8032-868
周一至周日 8:00-23:00
在线沟通>>
扫码关注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微博
客服
电话
400-8032-868
QQ群
微信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服务号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订阅号
app下载
扫一扫下载新学涯高考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