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快速下载App

Android&IOS
扫码后自动识别

格伦高中学业规划系统,格伦高考网

2016年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5)

http://www.gelunjiaoyu.com 2016-02-24 14:49 来源:格伦高考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与此新出现的“夷狄”更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之中。现在反要向其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是“制夷”。何况……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故中国士人对学习西方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多重尴尬是不言而喻的。

——罗志田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属于新旧哪个阵营,从政治与文化的立场及其个人利益角度说明其依据。(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等知识分子以传统方式“安身立命”的社会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中国士人”所遭遇的“尴尬”。(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问题上存在的困惑。(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第(1)问从材料一中“遂养成许多叛逆”“乱臣贼子”可看出作者属旧阵营。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与母亲包办订婚的江冬秀女士完婚”,体现了其未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体现了其学习西学。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第(3)问“中国士人”的“尴尬”根据材料可看出是指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的实贱活动,结合所学,任举两例即可。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从学习西方的目的、学习西方的态度、学习西方带来的后果等方面概括。

答案:(1)阵营:旧知识分子。

依据:政治上,反对革命,维护清朝统治;文化上,反对“洋学”,维护“孔孟之学”;利益上,反对废除科举。(6分)

(2)特点:接受西学,未摆脱传统文化影响。

原因:社会性质未变;封建儒学仍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6分)

(3)例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例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例三: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变法图强。例四: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西方列强却支持中国封建势力镇压革命党人。(任答2例即可)(4分)

(4)困惑: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之间的困惑;固守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之间的困惑;信奉西方思想价值观与西方奴役中国之间的困惑。(任答2点即可)(4分)

22.(2014杭州模拟)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材料三

1915~1923年 1938~1945年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9世纪末维新派掀起一场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运动对国人思想的“启蒙”。(8分)

(3)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材料三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现象”由材料信息“小说杂书”“农工商贩”“痴騃女妇”“官者”“士大夫”可知小说流行甚广并得到众多社会阶层的喜爱。“作用”从“书坊”发展,丰富生活及“警世之为”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主张”据材料信息“义务教育培养”“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分析。“思想根源”由通过社会福利制度达到“大同之世”可知康有为将儒学大同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相融合。“启蒙”据所学作答。第(3)问第一种文化现象处于“1915~1923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展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批判,一些思想家对此不满著书以展示“中国文明的精神”“全貌和真象”。第二种文化现象发生于“1938~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利于抗日。

答案:(1)现象:小说流行,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欢。

作用:①促进了印刷业和出版业的繁荣;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③对下层群众起道德教诲的作用。(4分)

(2)主张:教育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举。

根源:继承儒家“仁”(大同思想);吸收西方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中,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8分)

(3)第一种文化现象原因:①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②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二种文化现象原因:①1938~1945年,处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②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8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客服
电话
400-8032-868
QQ群
微信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服务号
扫码关注新学涯高考订阅号
app下载
扫一扫下载新学涯高考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