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6分)
(3)观察材料三两张图片可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的思想有何进步?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热衷于宣传革命家的活动、党的活动,这体现了革命史教育;同时选用了苏联文学,这体现了向苏联学习的特点。回忆新中国诞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特点回答“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和“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可知当时文章以政治时文宣传经济建设为主。结合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回答“原因”。第(3)问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重视重工业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变化。第(4)问材料信息反映了语文教材内容对人文、情感的关注。从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内容选材、内容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6分)
(2)特点:政治时文和工业建设文章大量取代原先的优秀文学作品。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6分)
(3)进步:环保意识增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变化: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综合发展。(4分)
(4)增加经济、人文、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格伦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